【中國吉林網】延吉市民族團結工作綜述
2019-07-23 標簽: 來源:中國吉林網
近年來,延吉市緊緊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立足全市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不斷健全創建活動領導機制,努力挖掘創建活動特色內涵,創新創建活動載體,推進和宣傳創建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邊疆經濟繁榮、政治穩定、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2012年,延吉市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市)”,該市曾連續五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多年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已經深深扎根于延吉市各族群眾心中,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呈現出了新時代、新風貌。
延吉市副市長郭正吉告訴記者,在連續五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的新起點上,延吉市委、市政府積極挖掘潛能上創新思路,先選樹集體典型,從2017年起,開展民族團結進步“雙百工程”。到2018年,在全市各鎮(村屯)、街道(社區)、機關單位、企業、學校、軍警民共建單位及宗教場所開展“七進”活動,選樹1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集體和1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個人,培養樹立了一批國家、省、州、市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全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相關單位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民族團結創建工作領導體制。市屬各部門、各鎮、街道“一把手”為本單位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全市6個街道的78個社區和4個鎮的56個村屯都組建了創建工作聯絡員,構建了“市—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創建工作網絡格局。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建立了工作的群、微信群,每月定期召開例會,使各項活動上傳下達落實順暢。在此基礎上,又要求在最基層的社區、村屯、班組或班級成立志愿者團隊,力求從點到面,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層層落實開展。
在脫貧攻堅領域,延吉市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工作重點放在全市年初制定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上來,努力做到資金項目安排貧困村,精準扶貧脫貧措施落到建檔立卡人員上。2018年以來,重點扶持1個產業項目,即依蘭鎮臺巖村人參合作社項目,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萬元。扶持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基地。即依蘭鎮九龍村特色村寨,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小營鎮五鳳村特色村寨,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朝陽川鎮太興村特色村寨建設項目,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扶持4個基礎建設項目(排水、飲水、圍墻),包括三道灣鎮東溝村道路排水項目,投入資金達90萬元;三道灣鎮支邊村安全飲水工程水毀修復工程,投入資金達90萬元;小營鎮東光村料場建設項目,投入資金達113萬元;朝陽川鎮八道村安全飲水工程提升改造工程,投入資金達220萬元。
在教育領域,延吉市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全市朝鮮族教育內涵發展。延吉市共有中小學45所、公辦幼兒園9所,校帶園10所。其中,朝鮮族中小學19所,民族聯校2所,朝鮮族學校在校生14318人,朝鮮族公辦幼兒園5所,校帶園4所。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活動。多次承辦省、州朝鮮族學校小班化教育改革現場會,多次接待全國少數民族教育考察團,得到一致好評。堅持以創建民族教育品牌為目標,深化“雙語”教育改革,將每年的5月、10月定為全市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月”,大力營造雙語學習氛圍,豐富雙語語言實踐平臺,保障雙語教育教學改革健康持續發展。推進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拓寬民族文化教育途徑,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延吉市中央小學校長姜海英從教21年來的教育理想。為此她潛心探索、不斷努力,先后創建“七彩幸福花”“民族文化日”等課程體系,在延吉市三所漢族小學推廣自創“民族禮儀操”、在4000余名漢族學生中推廣《朝鮮族日常用語100句 》課程,讓全市各民族小學生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弘揚民族瑰寶,帶動各民族文化融合,讓小學階段的六年為人生的六十年奠基。
打造流動人口和諧家園,2013年,延吉市被確定為全國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全市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以保障權益為核心,以健全體制機制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突出特色,創新試點工作模式。在創建活動中,延吉市在全市78個社區統一設立綜治信訪站、民生服務站、群眾工作站,創新推行“三站統管”社會管理新模式,出臺《延吉市暫住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把流動人口納入服務和管理的工作范圍。建立宣傳教育機制,協調保障機制、溝通交流機制,在社區建立流動留守兒童課后驛站、實施民族助學等活動。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山社區針對社區緊鄰北大市場和夜市,流動人口相對較多的實際,社區成立“流動人口服務基地”,通過開展市民大講堂、健康知識講座、家政創業培訓、心理咨詢輔導等活動,增進各族流動人口與轄區各民族間、鄰里間的團結,豐富其業余文化生活,使他們消除外來陌生感,增強社區歸屬感。社區已為16名流動婦女提供就業崗位;成立“流動兒童驛站”,為30余名流動兒童進行課后輔導,幫助流動家庭解決學生放學后和家長下班前無人照看的后顧之憂;在轄區成立金子塔幼兒園,開設書法、舞蹈等特色課程,延時為孩子服務,家庭困難的外來務工子女入學,可減免部分學費,減輕經濟負擔。在駐軍部隊開展官兵擔當“空巢老人”的“兵兒子”、“留守兒童”的“兵爸爸”愛心幫扶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不斷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創建活動更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2017年,延吉市成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示范城市”。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延吉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與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相結合,不斷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重點開展了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四項”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在宣傳教育形式和內容上,采取“抓兩頭、帶社會,抓九月、帶全年,抓典型、帶全員”的方法,注意區分層次,多措并舉,因人施教。開展了民族政策和法規“七進”、“民族團結宣傳月”、“民族法制宣傳周”等宣傳活動。在州內主流媒體上開創《民族政策理論講壇》、《并蒂金達萊-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人和事》欄目,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使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覆蓋全社會、深入到基層,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通過宣傳,形成老典型作用持續發揮,新典型爭先進位的良好局面。在電臺開播《打開廣播學朝鮮語》欄目,每日教非朝鮮族聽眾學習說朝鮮語,鼓勵各族群眾相互學習,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密切感情。在電視臺開展《朝鮮族漢語演講大賽》、《民族知識講座》《愛我家鄉,朝鮮語歌曲大家唱》(漢族唱朝鮮語歌曲)等活動。
發揮民族干部優勢,夯實黨建基礎。延吉市共有黨員30089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17045名,占58%,針對這一實際,全市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優化基層組織少數民族干部比例,通過“選、派、聘”等方法,真正把黨性強、能力強、熟悉黨務工作、熱心服務群眾的民族干部選進社區黨組織班子,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村和社區,讓少數民族干部擔任“一把手”。注重民族干部培養,提升黨員隊伍素質。堅持把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制定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長期規劃,堅持不懈抓好。各級黨組織加大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力度,采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破格提拔等政策,大力培養、大膽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目前,全市黨政機關少數民族干部占到總數的52%。
郭正吉表示,民族團結為延吉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展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撐,推動了延吉市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目前,全市上下呈現出民族事業加快發展,民族關系更加和睦,民族團結更加緊密的良好局面。延吉市連續七年蟬聯全國百強縣市,2018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8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66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55位、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49位、全國全面小康指數百強縣市第77位,是吉林省唯一榮獲五個國家級百強縣市稱號的城市。民族團結推動著延吉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如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團結之花遍地開,已凝結為延吉精神,升華為延吉之魂。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許家強 延吉市民族宗教局供圖
原文鏈接:http://yb.cnjiwang.com/ywq/201907/2920600.html?from=singlemessage#browser
2012年,延吉市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縣(市)”,該市曾連續五次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多年來,“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已經深深扎根于延吉市各族群眾心中,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呈現出了新時代、新風貌。
延吉市副市長郭正吉告訴記者,在連續五次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榮譽稱號的新起點上,延吉市委、市政府積極挖掘潛能上創新思路,先選樹集體典型,從2017年起,開展民族團結進步“雙百工程”。到2018年,在全市各鎮(村屯)、街道(社區)、機關單位、企業、學校、軍警民共建單位及宗教場所開展“七進”活動,選樹1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集體和10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個人,培養樹立了一批國家、省、州、市級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全市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相關單位各司其職,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民族團結創建工作領導體制。市屬各部門、各鎮、街道“一把手”為本單位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全市6個街道的78個社區和4個鎮的56個村屯都組建了創建工作聯絡員,構建了“市—街道(鎮)—社區(村)”三級創建工作網絡格局。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建立了工作的群、微信群,每月定期召開例會,使各項活動上傳下達落實順暢。在此基礎上,又要求在最基層的社區、村屯、班組或班級成立志愿者團隊,力求從點到面,使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層層落實開展。
在脫貧攻堅領域,延吉市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工作重點放在全市年初制定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上來,努力做到資金項目安排貧困村,精準扶貧脫貧措施落到建檔立卡人員上。2018年以來,重點扶持1個產業項目,即依蘭鎮臺巖村人參合作社項目,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萬元。扶持3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項目基地。即依蘭鎮九龍村特色村寨,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小營鎮五鳳村特色村寨,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朝陽川鎮太興村特色村寨建設項目,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90萬元。扶持4個基礎建設項目(排水、飲水、圍墻),包括三道灣鎮東溝村道路排水項目,投入資金達90萬元;三道灣鎮支邊村安全飲水工程水毀修復工程,投入資金達90萬元;小營鎮東光村料場建設項目,投入資金達113萬元;朝陽川鎮八道村安全飲水工程提升改造工程,投入資金達220萬元。
在教育領域,延吉市深化教育改革,促進全市朝鮮族教育內涵發展。延吉市共有中小學45所、公辦幼兒園9所,校帶園10所。其中,朝鮮族中小學19所,民族聯校2所,朝鮮族學校在校生14318人,朝鮮族公辦幼兒園5所,校帶園4所。在全市范圍內深入開展“民族團結”等主題教育活動。多次承辦省、州朝鮮族學校小班化教育改革現場會,多次接待全國少數民族教育考察團,得到一致好評。堅持以創建民族教育品牌為目標,深化“雙語”教育改革,將每年的5月、10月定為全市朝鮮族中小學“雙語月”,大力營造雙語學習氛圍,豐富雙語語言實踐平臺,保障雙語教育教學改革健康持續發展。推進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教材”,拓寬民族文化教育途徑,提升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延吉市中央小學校長姜海英從教21年來的教育理想。為此她潛心探索、不斷努力,先后創建“七彩幸福花”“民族文化日”等課程體系,在延吉市三所漢族小學推廣自創“民族禮儀操”、在4000余名漢族學生中推廣《朝鮮族日常用語100句 》課程,讓全市各民族小學生在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弘揚民族瑰寶,帶動各民族文化融合,讓小學階段的六年為人生的六十年奠基。
打造流動人口和諧家園,2013年,延吉市被確定為全國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以此為契機,全市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目標,以保障權益為核心,以健全體制機制為保障,以深化改革為動力,突出特色,創新試點工作模式。在創建活動中,延吉市在全市78個社區統一設立綜治信訪站、民生服務站、群眾工作站,創新推行“三站統管”社會管理新模式,出臺《延吉市暫住人口管理暫行規定》,把流動人口納入服務和管理的工作范圍。建立宣傳教育機制,協調保障機制、溝通交流機制,在社區建立流動留守兒童課后驛站、實施民族助學等活動。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山社區針對社區緊鄰北大市場和夜市,流動人口相對較多的實際,社區成立“流動人口服務基地”,通過開展市民大講堂、健康知識講座、家政創業培訓、心理咨詢輔導等活動,增進各族流動人口與轄區各民族間、鄰里間的團結,豐富其業余文化生活,使他們消除外來陌生感,增強社區歸屬感。社區已為16名流動婦女提供就業崗位;成立“流動兒童驛站”,為30余名流動兒童進行課后輔導,幫助流動家庭解決學生放學后和家長下班前無人照看的后顧之憂;在轄區成立金子塔幼兒園,開設書法、舞蹈等特色課程,延時為孩子服務,家庭困難的外來務工子女入學,可減免部分學費,減輕經濟負擔。在駐軍部隊開展官兵擔當“空巢老人”的“兵兒子”、“留守兒童”的“兵爸爸”愛心幫扶活動。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不斷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創建活動更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2017年,延吉市成為“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示范城市”。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延吉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與加強民族團結宣傳教育相結合,不斷鞏固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重點開展了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四項”教育,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在宣傳教育形式和內容上,采取“抓兩頭、帶社會,抓九月、帶全年,抓典型、帶全員”的方法,注意區分層次,多措并舉,因人施教。開展了民族政策和法規“七進”、“民族團結宣傳月”、“民族法制宣傳周”等宣傳活動。在州內主流媒體上開創《民族政策理論講壇》、《并蒂金達萊-我身邊的民族團結進步人和事》欄目,宣傳民族團結進步典型事跡,使民族團結宣傳教育覆蓋全社會、深入到基層,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思想深入人心。通過宣傳,形成老典型作用持續發揮,新典型爭先進位的良好局面。在電臺開播《打開廣播學朝鮮語》欄目,每日教非朝鮮族聽眾學習說朝鮮語,鼓勵各族群眾相互學習,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密切感情。在電視臺開展《朝鮮族漢語演講大賽》、《民族知識講座》《愛我家鄉,朝鮮語歌曲大家唱》(漢族唱朝鮮語歌曲)等活動。
發揮民族干部優勢,夯實黨建基礎。延吉市共有黨員30089名,其中少數民族黨員17045名,占58%,針對這一實際,全市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優化基層組織少數民族干部比例,通過“選、派、聘”等方法,真正把黨性強、能力強、熟悉黨務工作、熱心服務群眾的民族干部選進社區黨組織班子,特別是一些少數民族村和社區,讓少數民族干部擔任“一把手”。注重民族干部培養,提升黨員隊伍素質。堅持把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作為管根本、管長遠的大事,制定少數民族干部培養長期規劃,堅持不懈抓好。各級黨組織加大培養選拔少數民族干部力度,采取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破格提拔等政策,大力培養、大膽提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目前,全市黨政機關少數民族干部占到總數的52%。
郭正吉表示,民族團結為延吉市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快展提供了強有力地支撐,推動了延吉市在小康路上大步向前。目前,全市上下呈現出民族事業加快發展,民族關系更加和睦,民族團結更加緊密的良好局面。延吉市連續七年蟬聯全國百強縣市,2018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第68位、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第66位、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第55位、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第49位、全國全面小康指數百強縣市第77位,是吉林省唯一榮獲五個國家級百強縣市稱號的城市。民族團結推動著延吉從落后走向進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窮走向富裕。如今,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團結之花遍地開,已凝結為延吉精神,升華為延吉之魂。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許家強 延吉市民族宗教局供圖
原文鏈接:http://yb.cnjiwang.com/ywq/201907/2920600.html?from=singlemessage#browser
【責編 胡驍】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