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第一書記洪溟治村扶貧真情懷
平坦的柏油路、整齊的太陽能路燈、寬敞的老年門球場……自第一書記洪溟來到延吉市依蘭鎮臺巖村之后,村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洪溟察看蔬菜長勢 翟宇佳 攝
對癥下藥 積極謀劃產業項目
洪溟是延邊州食藥監局總監,2016年3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到依蘭鎮臺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臺巖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現有73戶貧困戶,122名貧困人員。”洪溟說。怎樣讓這些人脫貧致富,上任伊始的洪溟一時也犯了難。
為了盡快掌握情況,洪溟挨家挨戶上門走訪。經過調查,他了解到臺巖村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人員,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只有壯大集體經濟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
壯大集體經濟,還需項目帶動。但村里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一切只能從零開始。洪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方聯系相關部門,為村里爭取資金,興建項目。
2016年,洪溟爭取到延吉市民宗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0萬元,在村里實施了黃牛養殖項目,當年就給64戶、92人貧困戶發放黃牛養殖項目增收金8.52萬元。2017年,又給75戶、124人貧困戶發放黃牛養殖項目增收金10.46萬元,有17戶、25人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2017年,洪溟又爭取到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資金20萬元,延吉市各委辦局扶貧資金14.9萬元,在村里建成溫室大棚1個、普通大棚1個,總面積1400平方米。大棚按照租賃的經營模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8萬元。
“今年,我們又爭取各級扶貧資金133萬元,正在擴建4座溫室大棚;爭取延吉市扶貧資金200萬元,正在建設600平方米的貯藏庫,預計每年收租金12萬元;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萬元,用于發展臺巖村大田人參項目……”談到扶貧產業項目,洪溟如數家珍。
正是一個個扶貧產業的興起和紅火發展,讓臺巖村村民脫貧有了底氣。

平坦的柏油路 翟宇佳 攝

正在建設的600平方米貯藏庫 翟宇佳 攝
改善環境 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光讓他們兜里有錢還不行,還要讓他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洪溟說。
在村工作期間,洪溟發現臺巖村的基礎設施都已經破敗不堪,橋梁損壞、道路顛簸,村民出行不便,生活垃圾也是隨意堆放,影響美觀和生態環境。
于是,從2016年開始,洪溟先后爭取資金,對村衛生院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對村里的三處危橋進行了重建,新修了4公里柏油路,新建了一個700平方米的現代化草坪式門球場,安裝了260盞太陽能路燈……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洪溟還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
如今三年過去了,臺巖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寬闊平坦的柏油路,明亮挺拔的路燈,整齊干凈的庭院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迷人。

洪溟察看溫室大棚建設情況 翟宇佳 攝
精準幫扶 貼近群眾排憂解難
“洪書記,他可為我們貧困戶操老心了。”說起第一書記洪溟,今年68歲的陶鳳艷老人連聲稱贊。
陶鳳艷和老伴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老倆口在自家院里種上了韭菜,眼瞅著到了收獲的季節,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老倆口卻為銷路發了愁。
得知老人家的情況,洪溟立即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陶鳳艷賣韭菜。“多虧了洪書記,幫我們把韭菜都賣了,賣了4000多塊。” 陶鳳艷笑呵呵地說。
不僅如此,今年陶鳳艷家的房子也進行了重新翻修。“我們原來的房子瓦都漏了,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今年,洪書記領著施工人員,給我們家換上了彩鋼瓦,做了保溫墻,門也換了新的,這回我們住這房子一點兒也不漏了。”陶鳳艷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洪溟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家事”。
2016年,受臺風“獅子山”影響,臺巖村玉米地倒伏嚴重,考慮到村里貧困戶人手少,搶收玉米時間緊迫,洪溟將情況反映到州食藥監局,組成“黨員突擊隊”,幫助村民搶收;在平時工作中,他看到農民家的玉米、土雞和蘋果梨等農產品銷路不暢,便積極發動各包保單位和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村民銷售;他還幫助農民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使其成為臺巖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點一滴,洪溟用自己的負責與勤懇,為村民架起一座扶貧“連心橋”,讓村民享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贏得了村民的交口稱贊。
洪溟告訴記者,雖然扶貧攻堅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他堅信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各包保單位的大力支持,臺巖村的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實現最終的既定目標,讓百姓真正摘掉“窮帽子”,讓脫貧“小調兒”響遍小山村。

洪溟察看蔬菜長勢 翟宇佳 攝
對癥下藥 積極謀劃產業項目
洪溟是延邊州食藥監局總監,2016年3月,在組織的安排下,到依蘭鎮臺巖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臺巖村共有9個村民小組,現有73戶貧困戶,122名貧困人員。”洪溟說。怎樣讓這些人脫貧致富,上任伊始的洪溟一時也犯了難。
為了盡快掌握情況,洪溟挨家挨戶上門走訪。經過調查,他了解到臺巖村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人員,基本沒有勞動能力,只有壯大集體經濟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
壯大集體經濟,還需項目帶動。但村里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一切只能從零開始。洪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方聯系相關部門,為村里爭取資金,興建項目。
2016年,洪溟爭取到延吉市民宗局少數民族發展資金50萬元,在村里實施了黃牛養殖項目,當年就給64戶、92人貧困戶發放黃牛養殖項目增收金8.52萬元。2017年,又給75戶、124人貧困戶發放黃牛養殖項目增收金10.46萬元,有17戶、25人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2017年,洪溟又爭取到州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扶貧資金20萬元,延吉市各委辦局扶貧資金14.9萬元,在村里建成溫室大棚1個、普通大棚1個,總面積1400平方米。大棚按照租賃的經營模式,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8萬元。
“今年,我們又爭取各級扶貧資金133萬元,正在擴建4座溫室大棚;爭取延吉市扶貧資金200萬元,正在建設600平方米的貯藏庫,預計每年收租金12萬元;爭取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00萬元,用于發展臺巖村大田人參項目……”談到扶貧產業項目,洪溟如數家珍。
正是一個個扶貧產業的興起和紅火發展,讓臺巖村村民脫貧有了底氣。

平坦的柏油路 翟宇佳 攝

正在建設的600平方米貯藏庫 翟宇佳 攝
改善環境 提高村民幸福指數
“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數,光讓他們兜里有錢還不行,還要讓他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洪溟說。
在村工作期間,洪溟發現臺巖村的基礎設施都已經破敗不堪,橋梁損壞、道路顛簸,村民出行不便,生活垃圾也是隨意堆放,影響美觀和生態環境。
于是,從2016年開始,洪溟先后爭取資金,對村衛生院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對村里的三處危橋進行了重建,新修了4公里柏油路,新建了一個700平方米的現代化草坪式門球場,安裝了260盞太陽能路燈……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洪溟還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
如今三年過去了,臺巖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寬闊平坦的柏油路,明亮挺拔的路燈,整齊干凈的庭院在綠水青山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迷人。

洪溟察看溫室大棚建設情況 翟宇佳 攝
精準幫扶 貼近群眾排憂解難
“洪書記,他可為我們貧困戶操老心了。”說起第一書記洪溟,今年68歲的陶鳳艷老人連聲稱贊。
陶鳳艷和老伴是村里的貧困戶。今年,老倆口在自家院里種上了韭菜,眼瞅著到了收獲的季節,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老倆口卻為銷路發了愁。
得知老人家的情況,洪溟立即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陶鳳艷賣韭菜。“多虧了洪書記,幫我們把韭菜都賣了,賣了4000多塊。” 陶鳳艷笑呵呵地說。
不僅如此,今年陶鳳艷家的房子也進行了重新翻修。“我們原來的房子瓦都漏了,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今年,洪書記領著施工人員,給我們家換上了彩鋼瓦,做了保溫墻,門也換了新的,這回我們住這房子一點兒也不漏了。”陶鳳艷高興地對記者說道。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洪溟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把群眾當“家人”,把群眾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家事”。
2016年,受臺風“獅子山”影響,臺巖村玉米地倒伏嚴重,考慮到村里貧困戶人手少,搶收玉米時間緊迫,洪溟將情況反映到州食藥監局,組成“黨員突擊隊”,幫助村民搶收;在平時工作中,他看到農民家的玉米、土雞和蘋果梨等農產品銷路不暢,便積極發動各包保單位和自己的親朋好友,幫助村民銷售;他還幫助農民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發展訂單農業,使其成為臺巖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點一滴,洪溟用自己的負責與勤懇,為村民架起一座扶貧“連心橋”,讓村民享受到了真真正正的實惠,贏得了村民的交口稱贊。
洪溟告訴記者,雖然扶貧攻堅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他堅信有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各包保單位的大力支持,臺巖村的脫貧攻堅戰一定能夠實現最終的既定目標,讓百姓真正摘掉“窮帽子”,讓脫貧“小調兒”響遍小山村。
【責編 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