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寶調研鄉村振興和紅色遺址保護工作
2025-06-19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作者:翟宇佳,李軍廣
延吉新聞網6月19日訊(記者 翟宇佳)6月19日,州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吉寶就鄉村振興、紅色遺址保護工作進行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著力提升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水平,加強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奮力開創鄉村全面振興新局面。

在依蘭鎮古城村 李軍廣 攝
在王隅溝抗日游擊根據地紅色遺址,王吉寶詳細了解紅色遺址保護利用等情況。他指出,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加強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研學教育深度融合,講好英雄故事,弘揚抗聯精神,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基地。

在依蘭鎮九龍村 李軍廣 攝
在依蘭鎮古城村、九龍村,王吉寶實地察看村容村貌、綠化美化等情況,與鎮村干部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各村基本情況、特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情況,并走進村民家中,仔細詢問其生活狀況、收入情況。他指出,要積極探索助農增收新路徑,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要關心關愛農村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切實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調研中,王吉寶強調,要充分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著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要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推行“田長制”,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精心謀劃實施一批農業產業項目,有效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積極培養引進農村致富帶頭人,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抓好村莊清潔、綠化美化、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工作,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等目標任務,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謀發展、抓落實,凝聚推進鄉村振興強大力量。
市委常務副書記薛志強,副市長張守亮參加調研。
初審:翟宇佳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在依蘭鎮古城村 李軍廣 攝
在王隅溝抗日游擊根據地紅色遺址,王吉寶詳細了解紅色遺址保護利用等情況。他指出,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加強革命遺址保護與利用,將紅色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研學教育深度融合,講好英雄故事,弘揚抗聯精神,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教育基地。

在依蘭鎮九龍村 李軍廣 攝
在依蘭鎮古城村、九龍村,王吉寶實地察看村容村貌、綠化美化等情況,與鎮村干部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各村基本情況、特色產業發展、集體經濟、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等情況,并走進村民家中,仔細詢問其生活狀況、收入情況。他指出,要積極探索助農增收新路徑,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讓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要關心關愛農村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把民生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切實提升農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調研中,王吉寶強調,要充分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著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要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推行“田長制”,不斷夯實糧食安全根基。要培育壯大農業特色產業,精心謀劃實施一批農業產業項目,有效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積極培養引進農村致富帶頭人,依托“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讓更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抓好村莊清潔、綠化美化、廁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工作,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要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等目標任務,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要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扎實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持續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讓基層干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謀發展、抓落實,凝聚推進鄉村振興強大力量。
市委常務副書記薛志強,副市長張守亮參加調研。
初審:翟宇佳
復審:李軍廣
終審:王春榮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