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下,紅色基因賦能奶頭山村振興發展
——歷史的回響在激蕩
2025-06-23 標簽: 來源:延吉新聞網
長白山下,莽莽林海,安圖縣二道白河鎮奶頭山村如明珠般“鑲嵌”其中。這座曾見證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浴血奮戰的朝鮮族村落,因紅色文化和民俗、冰雪、林下參等文化交相輝映而聲名遠揚,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走進奶頭山村,紅色印記觸手可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遺跡就在路旁,修復后的炮臺、紀念碑、戰壕等景觀見證了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里該根據地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的光輝一頁。
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建立于1935年10月,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重要的抗日根據地之一。1935年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滿地區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但抗日斗爭形勢卻日趨嚴峻,開辟新的抗日游擊根據地迫在眉睫。同年9月中旬,日偽軍開始對東滿地區進行秋冬季大“討伐”。為了沖破敵人的軍事“討伐”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保存對敵斗爭實力,10月初,軍長王德泰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團主力等部隊撤離了車廠子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山高林密的長白山腹地創建了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
日本侵略軍懾于日益發展的抗日力量,于1936年1月,以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為主要進攻目標,發動了“冬季大討伐”。根據地的抗日軍民團結一致,同敵人奮戰了幾晝夜,最終取得了粉碎敵人“冬季大討伐”的勝利。同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部隊改編后,根據上級指示向撫松、濛江、臨江、長白等地進軍,奶頭山根據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東滿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最后一個抗日游擊根據地。
作為研究東北抗日斗爭史不可或缺的珍貴物證,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先后在1961年、2007年被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2017年,安圖縣建設了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紀念館。
近年來,紅色旅游體驗日益成為奶頭山村的一張閃亮名片。游客們慕名而來,身著抗聯服裝沿著隱蔽的抗聯小路穿梭密林,在模擬戰斗中體會“雪地行軍”的艱辛,在紀念館內感悟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更在充滿活力與魅力的鄉村新貌中聆聽紅色歷史的深沉回響。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
來源:延邊新聞網
走進奶頭山村,紅色印記觸手可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遺跡就在路旁,修復后的炮臺、紀念碑、戰壕等景觀見證了烽火連天的崢嶸歲月里該根據地在中國抗戰史上留下的光輝一頁。
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建立于1935年10月,是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重要的抗日根據地之一。1935年初,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東滿地區抗日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但抗日斗爭形勢卻日趨嚴峻,開辟新的抗日游擊根據地迫在眉睫。同年9月中旬,日偽軍開始對東滿地區進行秋冬季大“討伐”。為了沖破敵人的軍事“討伐”和嚴密的經濟封鎖,保存對敵斗爭實力,10月初,軍長王德泰率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團主力等部隊撤離了車廠子抗日游擊根據地,在山高林密的長白山腹地創建了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
日本侵略軍懾于日益發展的抗日力量,于1936年1月,以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為主要進攻目標,發動了“冬季大討伐”。根據地的抗日軍民團結一致,同敵人奮戰了幾晝夜,最終取得了粉碎敵人“冬季大討伐”的勝利。同年3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部隊改編后,根據上級指示向撫松、濛江、臨江、長白等地進軍,奶頭山根據地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成為東滿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最后一個抗日游擊根據地。
作為研究東北抗日斗爭史不可或缺的珍貴物證,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先后在1961年、2007年被列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銘記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2017年,安圖縣建設了奶頭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紀念館。
近年來,紅色旅游體驗日益成為奶頭山村的一張閃亮名片。游客們慕名而來,身著抗聯服裝沿著隱蔽的抗聯小路穿梭密林,在模擬戰斗中體會“雪地行軍”的艱辛,在紀念館內感悟革命先烈的大無畏精神,更在充滿活力與魅力的鄉村新貌中聆聽紅色歷史的深沉回響。
延邊日報全媒體記者 葛威
來源:延邊新聞網
微信 掃一掃 關注
《延吉新聞網》公眾號

延吉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延吉新聞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延吉新聞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凡本網摘錄或轉載的屬于第三方的信息將注明具體的來源,其目的在于向社會公眾傳遞、共享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也不構成任何其他建議。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信息來源,并自行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